迈点首发 | OYO与华住”店长”之争:90万单体酒店背后的暗战江湖
《21世纪经济报道》的高级记者高江虹是我见过最能"挑事"的圆桌主持人,当然也是最聪明的圆桌主持人。在9月初举行的"2019亚洲旅游产业年会--21世纪住宿业高峰论坛"现场,在她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她成功"激怒"了两个单体酒店连锁巨鳄竞争对手--OYO和华住旗下的H酒店……
"店长"之争
圆桌论坛的最后,"坏坏的"高江虹让一直掐的李维(OYO酒店合伙人兼首席财务官)和邓熔(H连锁酒店联合创始人兼CPO)相互问一个问题:
【邓熔】:OYO截至7月底有1万3千家酒店,有多少酒店能收得上管理费?
【李维】:这个很尖锐。我们去年是1.0模式,佣金不高,但收款率肯定是90%以上。今年是2.0模式,在2.0模式下,酒店线上的钱是我们来收的,所以现在已经超过40%的钱在我们口袋了,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收款的事,只是每个月给你一个账单,跟你对账。
【邓熔】:是不是意味着1.0模式是一个失败呢?
【主持人高江虹】:李维可以反攻。
【李维】: 大家来回还是讲赚钱的问题,还是回到这个点,我想问问看,H酒店店长模式是你们核心?一个店长多少钱,假设现在管1.5家酒店,这个账是怎么算过来的?
【邓熔】:前面李维说的1.0,对他们有积累、贡献,他积累的那些是华住给我们的,我们不需要走这一步。同时他积累的很多,也给我们很多同行更清楚的看这个生意,所以我们选择了店长模式。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过渡,我们叫做新店长模式。虽然现在是一个店长站一个店,这是发展的第一阶段。必然要往后走,技术赋能,新店长诞生了,店长拿着我们用科技赋给他的,他变成特种兵,我们觉得第一阶段不能跳过去直接吃第五个包子,前面四个包子还是要吃的。
【李维】:答案就是现在一个店长管1.5家店不能赚钱嘛。
--这场机锋相对的暗战,其实就是传统玩法和互联网玩法的水火不容。一个需要店长,但是人员成本高;一个不需要店长,但是运营遭到各种诟病。谁才是科学的商业模式?
对于很多酒店人来说,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OYO突然会爆红,OYO靠什么能把中国单体酒店江湖搅动的地动山摇?两年前OYO是印度公司,一年前是亚洲公司,今天OYO已经布局了三十几个国家,30%的收入来自欧美,40%的收入来自中国。
李维说,一年前他加入OYO,觉得这个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经济型酒店已经走了十几年,为什么一个印度模式可以来到这里?最终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样,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大量的存量,很难用原来的技术和运营管理方式管这么多的规模化酒店。比如说锦江、如家可以用以店长形式,一个店长管一家、三家酒店,那如何管五万家酒店,不可能一下子培养出这么多酒店的人才,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更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机会来了。
众所周知,传统酒店连锁加盟,靠的是收取管理费,或者是加盟费。OYO认为,单纯收管理费的方式,很难收。或者说要收很多,很难收。要从业主这收20%,业主凭什么给你。你收5%,能赚钱吗?--这是传统酒店的困局。
OYO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让自己跟酒店绑定起来,不收取加盟费,只跟你分成,有钱大家一起赚。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把一个酒店从30%的入住率涨到80%,有能力让每家酒店的RevPAR都涨20%,共同富裕,业主很高兴。
另外,规模化和个性化本身就是一对悖论。品牌连锁必须走规模,但是有很大规模的时候,成本就不一样。所以OYO不养店长,他们用技术解决规模化的命题。
对于OYO的这种模式,传统酒店并不认同,他们坚持要有店长,邓熔坦言:"去年的时候就在观察OYO模式,为什么我们坚定的选择了进店长模式呢?李维刚刚说要为这么多酒店招到店长是很难的,这是基因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难。我们每个酒店都有店长,而且店长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反推过来,OYO在推2.0模式,走了另外一条路,意味着意识到以前的模式是有问题的。"
--说到底,店长之争其实就是成本之争,服务之争,运营之争。
单体酒店连锁潮风口
为什么单体酒店突然成为香饽饽?不得不承认,OYO这样的门外野蛮人,让传统酒店集团有点寝食难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中国经济型酒店始于1997年的锦江之星,现在已经有22年历史。其中,有3个关键点值得思考。第一个关键点是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比1997年时翻了十多倍;第二个关键点,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超5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三点则是高度的细分化。
单体酒店的市场,中国现在连锁比例占到整个酒店市场的1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说85%的单体酒店都是"散兵游勇",没有过硬的品牌影响力。而这些单体酒店从经济型的家庭旅馆涵盖至五星级酒店,跨度之大,毫无疑问,这群酒店是中国酒店业的主力军。这些主力军不可能永远都是游击队,他们需要品牌赋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2年开始其实就有一波单体酒店连锁潮,不过当时主要集中在地级城市,但现在是全国开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文化旅游会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建民认为,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社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双重支柱产业,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来的地级城市变成了红海,现在进入了下沉的蓝海城市。"
这么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即使像OYO发展这么迅猛,也就是1.3万家,而中国现在单体酒店的总量却有90万家,OYO也只是攫取了一小块蛋糕。那么,同样的一个业主,拥有一个单体酒店,选择OYO,还是选择H酒店,或者选择铂涛,怎么说服我业主来加盟你们?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竞争点或者亮点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有人担心,单体酒店投资目前这么火热,有点像是互联网的烧钱,烧钱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推动酒店行业的变革?
其实,烧钱的说法,舆论上主要是OYO引起。对此,李维否认是烧钱,"对于OYO来说,是投入我们的能力,我们没有烧在业主上,我们没有烧在客户上。我们会动态定价,让酒店价格更加合理,酒店的RevPAR会上升。所谓的烧钱,确实前期我们有大量的投入,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我们能力建设上。我一直说,在建一条没有人建过的生产线。当你这条生产线建好之后,未来源源不断地,是很清晰的模式。"
不过,不少酒店集团负责人也承认,今年对单体酒店来说,确实是一个风口,资本追逐也很正常,只不过,资本和创业者一样,最终都是要看收益的,烧钱狂欢在酒店领域不太可能,现在已经不讲投机,讲的都是投资。在未来有数的时间之内投资回报是会回来的,没有人会傻到烧钱。
要不要OTA
单体酒店连锁化,除了酒店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不可忽略的第三方势力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让酒店集团又爱又恨的OTA。
究竟要不要跟OTA合作?怎么跟OTA合作达成共赢?这是一个难题。
传统酒店目前跟OTA的关系,看起来似乎还不错。邓熔认为,OTA的本质诉求是什么,传统酒店很清楚,本质点上其实是不矛盾的。OTA希望网上所有的库存能够在落地的时候服务非常好,消费者到那里不要来投诉。传统酒店做OTA,其实也在和携程、美团等积极沟通,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OTA有OTA的强项,传统酒店有传统酒店的强项,我们也有我们的运营能力以及平台能力,至于哪几个跑到最后的终点,需要时间的验证。"
OYO的李维则似乎看的更透彻点,"去年媒体一波一波说美团下线我们,携程对我们有一点不满,但是今年5月份我们又很好了。全球范围内,OYO这个模式五年前起来的时候,跟任何一家都有这个过程,一开始OTA没有把你当一回事,到一定时候比较友好,到非常友好,到一定时候肯定是对你非常不友好,然后到友好、非常友好。"
当你很弱的时候,没把你当回事可以理解,当它和你做同一个产业的时候,同行是冤家,可能从非常友好过渡到非常不友好。携程、美团、同城艺龙都在做自己的酒店,OTA会不会和连锁酒店集团终有一战?
合作和竞争其实最终无法避免,不少酒店有自己的会员体系和OTA,比如H酒店未来跟华住会员体系肯定会逐步打通。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万豪,万豪的最大特点,利用OTA,但同时告诉大家,我的预订系统价格是最低的。合作性竞争,取得话语权。
所以,OTA是资源整合平台,要解决的是帮酒店把空房卖出去。长期以来存在酒店和OTA相互之间的博弈,这只是生意场上的博弈,而这个市场是长期存在的。
存量酒店的角斗场
其实,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OYO和华住旗下的H酒店为代表的单体酒店连锁潮暗战,其实就是技术和服务的竞争。技术是术,服务是道,传统酒店的优势在于道,OYO这样的"野蛮人"的优势是术。但是我们别忘了传统酒店也可以弥补技术的短板,同样,OYO这样的也会逐步弥补服务或运营的短板。
不过,乐观的是,存量酒店的角斗场上,机会还是多多。
中国酒店的高峰期大概二十年时间,15-20年的酒店一定是进入改造期,现在正是改造的最好机会,也是存量物业焕发新生机的最好机会。酒店运营到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同质化,设备设施老旧等问题,加上新的酒店出来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已经跟不上现在年轻人体验的需要。这是一个巨大的存量时代,要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资产本身的光芒。
可以预见,未来是酒店巨头之间的战争,标准化的连锁酒店品牌依旧是这些存量酒店市场的重要选项,OYO由于先天的互联网基因,也会充满各种机会。
对于庞大的存量酒店市场未来的出路,三分之一走向灭亡,三分之一走向加盟连锁化之路,还有三分之一将依靠自身依旧生存,这是市场变革里的'三三三法则'。那么酒店集团的未来市场依旧非常庞大,三分之一的存量市场酒店需要改造,这杯羹谁能分得最大,要看早期的布局能力,先进的创新理念,雄厚的品牌基础,强大的中央渠道平台,因地制宜超前理念的研发能力,坚实的人资储备。
--所以,这个新的江湖,不仅仅是一个"店长"之争那么简单,OYO们和华住们的战争,可能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