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点首发 | 华住、希尔顿、亚朵们的酒店“第三空间”野心
"共享"这一概念,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办公,往往是一窝蜂出现,热闹过后,剩一地鸡毛。
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共享产物,在万物皆可共享的时代浪潮之下,这一块蛋糕依然大得惊人,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
酒店也不例外。但想要品尝到"共享"果实,强敌环伺。
利润率800%的新物种
在共享办公WeWork上市遭遇重重艰难的时候,国内异军突起了一种新的共享形式"共享自习室",分流走了一部分共享办公客户的客群。
所谓的共享自习室,从服务的客户群体来看,主要是学生和需要考证的在职员工。时分自习室创始人郭航表示客群构成也要看门店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主要的客户群体可能也有差异。
共享自习室也同样遭遇质疑:在校学生为何放着好端端的图书馆和教室不去,反而去了收费的共享自习室?在职人员为什么不去星巴克或共享办公场所?
飞跃岛创始人荣富国认为,对于学生来说,目前各大院校的自习室资源相对稀缺,导致部分考研、考雅思等学生被迫选择社会自习室。
而在职人员主要是以考专业证为主,比如会计证、律师证,这部分人主要是因为其他方面的环境(在家、在公司等)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外,共享办公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共享自习室便是这夹缝之中诞生的"细分市场",相关的创始人对此的盈利也颇有信心。譬如,前期砸了20万的时分自习室创始人郭航透露,预计年底就能实现盈利,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有的自习室在100%利用率情况下有800%的成本利润率。
共享自习室这一新兴共享物种的出现,不但给正在摸索出路的共享办公带来了威胁,对于一直想要在公区做共享文章的酒店来说,也是挑战。
"进化"的酒店公区
一开始的酒店公区的功能,可能仅仅是"呈现与休憩"而已。让住客在等待Check-in或者Check-out的时候能有个地方歇歇脚,让来往者看到酒店公区的装饰中藏着的小心思。再到后来,酒店已经不满足于此,而是更想展现当下的生活方式。
因此,酒店利用大多数时候都"宽敞无用"的公区,既能吸引潜在客群,又能提高空间利用率,可谓一举两得。
无数酒店的公区,早已开始进化,其中不少是将公区作为"共享办公"场所,这对于服务商务旅客为主的酒店业来说,是一场自然而然的"联姻"。
2017年的第一天,芝加哥维珍酒店便开始当地人提供一项新服务--一月只需支付55美元,便可在酒店的Commons Club中办公。这里看上去像一间老牌俱乐部里的图书室,典雅、放松,提供免费的茶和咖啡。如果工作到兴头上,菜单上还有精酿啤酒、特调鸡尾酒和其他美食。
北京新国贸饭店就在自家三楼,安排了一个24小时全天开放的共享办公空间,最多可容纳300人。
来自英国的连锁设计酒店品牌Citizen M,则在二楼设置了只对酒店住客开放的办公空间Society M,八个会议室里的配备除了实用的白板和咖啡机外还复古打字机和胶木收音机。而对于非住客来说,一楼的共享办公则是对所有人全面开放。
每一家亚朵酒店,专门开辟出了一块读书区域,供住客在繁忙紧张的旅途中,有一个安静之所。
而比起800%利润率的共享自习室,酒店的公区改革,似乎只见投入,未见效果。
新物种正在威胁酒店?
来势并不汹汹的共享自习室,对共享办公的影响更大,对于学生党或者个体工作者,无论是价格还是整体的氛围,都逊色一筹。当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共享办公在环境与自由度上,都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酒店遭遇的"威胁",可能更像是"第三空间"的战场中,由咖啡厅、共享办公、酒店的三者厮杀,变成了加入共享自习室的四方角逐。
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共享自习室,还无法与进化的酒店公区做抗衡。
首先便是位置。不少共享自习室的创始人都认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要选在城市核心商圈的周边。
时分自习室创始人郭航认为选址主要看三点,首先看地理位置,交通是否便利,所能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群体大概是哪个类型;其次看写字楼的稳定性,是否会经常性的有公司入驻或者迁出,楼层的层高是否合适;最后,也要考虑租金价格是否合适。
共享自习室对于"位置"的强调,与酒店不谋而合。已经发展几十年的酒店,几乎已经密集占据了每个商圈的重要位置,如果酒店都对公区做出"进化"的话,共享自习室便无立锥之地。
另一方面便是环境。共享自习室一般在装修上花费很少。譬如飞跃岛自习室只花了7万块钱购置了最基础的家具,每个月的租金是1.4万元。
相比而言,酒店公区的整体环境,要好得太多。
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酒店只需自己进化公区,完全无需将"新物种"放在眼里。
就在上周,我亲身去体验了一番共享自习室。自习室位于一个商住两用的写字楼中,离附近的高校很近。在与管理员沟通得到门锁密码之后即可进入。装修的确简陋,室内大概十多个隔开的座位,很像大学的图书馆,坐下就让人很有学习的冲动。
而对比起之前在酒店的公区工作学习的经历,则更像坐在星巴克,时常被来来往往的人干扰,如果不是酒店住客,更会充满了难以投入的尴尬。
占尽天时地利,在氛围上,酒店的公区却很难胜过共享自习室。
不断出现的"进化"新方向
华住集团董事长季琦曾指出,酒店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对空间的解放。他表示,华住酒店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以依托现有的物业,衍生出公寓、短租和办公空间,以满足社群住宿、办公、商旅等不同的场景需求。这样改造存量物业,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高酒店的空间利用率,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共享自习室对于酒店的公区进化来说,或许并不是多大的威胁,而只是提供一种样本与可能,提供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向。
归根到底,酒店公区的进化,是在迎合人们正在转变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断出现新方向,各种需求和体验被放在一个空间里融合起来,再正常不过。
方向一:零售
今年年初,华住在全季酒店虹桥中心店一楼大堂进驻了旗下的全新零售品牌"客听",为住店客人以及都市白领、周边社区居民提供精选好书、生活好物和轻食简餐。在酒店大堂内为都市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第三空间"、"公共客厅"。
这便很像MUJI酒店,在深圳和北京连开两家酒店,更重要的却是借用酒店这个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商品,在"第三空间"里做零售。
两者的区别,无非是前者先有酒店后有零售,后者是先有零售后有酒店,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地在酒店公区,做起了"第三空间"。
方向二:城市书屋
尚美生活旗下酒店品牌与两两书店优化组合、联合发展,有效盘活了大堂公共空间流量,实现收益最大化;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消费空间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多样化。在尚美生活CEO马博看来,在楼上睡觉、在楼下看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前文提到的亚朵酒店,也在用公区,唤起人们对阅读的兴趣,给酒店贴上一个"书"标签。
巧合的是,书店也开始做酒店。譬如日本茑屋书店开了个时钟酒店,只要29元起。
方向三:社区中转站
越来越看中"社区文化"的酒店,正在努力激发酒店公区的活力--不是简单的提供一个空间,社区就算建立完毕,"社区"需要更多的特色服务、创新活动、专属文化共同促就而成。
希尔顿推出的中档酒店 Tru ,从设计图中,你能看到它和以往中档酒店的不同之处:大堂分为吃喝、玩乐、休闲、工作区域,似乎想让消费者增加停留时间,而不再是匆匆路过的地方。传统的前台也被改造成环形,集登记、买东西、吧台功能于一身。
7天酒店则颠覆了客人以往对经济型酒店大堂的简单印象,将80平的大堂做了四个功能分区:一是传统的前台区;二是24h便利购售卖区,运用物业和人力优势为住客及周边住户提供具有便利店品质的社区便利服务;三是由年轻活力的彩色圆凳,和墙上专门由设计师为全新7天设计的"年轻的心跳"装饰画组成组成的大堂休闲区;四是简易健身器材借用区--年轻加油站,客人只需要将简易健身器材借回到客房进行锻炼即可,用心满足顾客旅途中的健身需求。
在酒店行业,从高端品牌到经济连锁品牌,都在探索公区的进化方向,连带着跨界而来的诸如MUJI这样的年轻品牌,都在寻找当代人们的欲望之源。
800%利润率的共享自习室,或许并不会威胁到同样也是摸石头过河的酒店,但无疑敲响了一记钟声:为进化而进化的公区,永远无法得到800%利润,而会被真正的需求者,弃之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