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民谣写活了一个乡村
韦开典,布依族,35岁。虽说属虎,却没有一点虎相,大约一米六的个子,精精瘦瘦的。而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布依小伙,却把联山湾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布依村寨经营得风生水起。
联山湾的崛起,得益于韦开典一首描写当地自然风光的诗:"山弯弯,水湾湾,我的家乡在联山。/山弯鸟儿飞,水湾鱼儿跃。/清水浇得庄稼壮,青草养得牛羊肥。/男人播种黄金谷,女人编织七彩布。/白云碧水映木楼,布依人家乐悠悠。/山弯弯,水湾湾,好山好水联山湾。"尽管这只能算是一首民谣,但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
正是凭着一腔对家乡的依恋之情,韦开典这个出生于荔波县联山湾村,离开家乡已二十多年的布依小伙,从县政府机关返回联山湾,带领父老乡亲们凑了不足1万元,利用河岸几块草坪,搭建了5个茅草棚作为"接待中心",在荔波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踏上了如醉如痴的圆梦之路。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这里有着悠久的布依族农耕文化传统;尽管这里曾经是雄霸一方的富甲之地;尽管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变迁,联山湾没落、破败了。2007年以前,当地群众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绝大多数群众不会讲汉话,几乎与外界隔绝。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资金严重不足,缺乏策划营销,景区知名度低,服务水平差,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有一个游客。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毕竟,美好的梦境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韦开典和合作社的"股东"们把韦开典创作的民谣制作成旅游彩铃,送进校园,很多学生将联山湾作为写作题材,使"联山湾"旅游彩铃用户迅速扩大,一些游客听到后慕名而来;邀请旅游专家和文艺工作者实地考察,为联山湾旅游出谋划策,挖掘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举办以联山湾为主题的旅游征文、征歌和摄影比赛;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难能可贵的是,韦开典和合作社的"股东"们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注重文化内涵,坚持文化搭台。殊不知,在这一群看似目不识丁、连汉话都说不"蒙"的布依汉子的血管里,却流淌着浓浓的"文化"汁液。他们执著地坚守在文化的魂灵里,顽固的行走在文化的道路上。他们对"文化"执著得近乎顽固的追求引起了媒体关注。《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旅游网、贵州旅游在线、多彩贵州网相继报道了他们的事迹,使联山湾几乎在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托"文化"的福,韦开典的梦想终于成真,合作社"股东"们的理想终于兑现。如今,联山湾乡村旅游合作社已由成立之初的8户发展到40多户,遍布联山湾沿河两岸。近两年来,已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近2万人,旅游收入60余万元。仅2009年国庆期间就接待省内外游客1200多人,旅游收入6万余元。布依群众开始尝到了开展乡村旅游的甜头。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去年十月,在北京,韦开典被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凤凰卫视中文台联合授予"共和国60年旅游文化杰出人物奖";联山湾乡村旅游合作社荣获"中华民族文化名牌景区"称号。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散文选刊》主编邵建国认为这是一个文化奇观,并作出了"一首民谣写活了一个乡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