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 了解更多有关饶河的内容
-
“乌苏里江奏春曲,醉美饶河畅船歌”影像大赛正式启动
"北国好风光 尽在黑龙江" 助推饶河县全域旅游系列活动之 "乌苏里江奏春曲,醉美饶河畅船歌" 影像大赛正式启动!饶河县地处边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乌苏里江流域每年4月份都会有极
-
发现宝岛不一样的中华神韵
台湾夜店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台湾,体验夜生活不可或缺,众多商店开到凌晨,满街的便利店抢走了路灯的风采,尤其是全台闻名的各大夜市,更是体验台湾美味的最佳去处。来自江南北、世界各地的食物类型,经过与本土
-
黑龙江虎林发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新华社 多年不见踪迹的东北虎又在黑龙江虎林出现了。黑龙江省虎林市政府近日宣布,经专家调查确认,此前当地农民发现的动物足迹是一只野生东北虎足迹。虎林市珍宝岛乡农民许进学前不久去自家水稻田里放水,却被一串
-
驴友心得 国内16个好玩不花钱旅行地
(文章来源:Hers论坛)伊夫: 资深驴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独自出游,先后走访了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份。2003年开始走向世界,先后游历了除南美洲之外的各大洲,行走路线涉及69个国家和地区,以下
-
那些不容你错过的宝岛美景
夕阳下的淡水渔人码头(环球网旅游频道配图)。【台北篇】除101外,台北不像许多大城市,充斥着钢筋混凝土堆积起来的高楼群。台北的韵味体现在捷运站里的工作人员耐心而友好地告诉你如何去你想去的地方;地铁里永
-
国家林草局:2022年国家级自然公园公示
5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公示2022年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结果。根据《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规则》调整,2处晋升国家湿地公园、15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调整、3处新
-
外媒精选40种非吃不可的台湾小吃(下)
台湾美食包罗万象,融合了闽南、潮州、客家、日本等饮食文化,已然成为台湾名片之一。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5年的读者票选中,台湾不仅成为美食旅游地的冠军,还特别精选出40道非吃不可的台湾小吃
-
中国品牌日:2020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榜
--强芳传全球:第十七届(2020)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之六图:桂强芳(中)在其香港办公室发布第十七届中外避暑目的地系列榜单。5月10日(中国品牌日),2020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榜,由桂强芳
-
自驾黑龙江:最爽的季节 最极致的线路
在中国旅游日(5月19日)当天召开的"避暑胜地·畅爽龙江"2017黑龙江夏季旅游(北京)推介会上,黑龙江以自驾为主题向广大游客推介其丰富多样的夏季旅游新玩法。其实,关于自驾,黑龙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优
-
外媒精选40种非吃不可的台湾小吃(上)
台湾美食包罗万象,融合了闽南、潮州、客家、日本等饮食文化,已然成为台湾名片之一。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5年的读者票选中,台湾不仅成为美食旅游地的冠军,还特别精选出40道非吃不可的台湾小吃
-
我的2014旅行计划 看看旅游达人们怎么说
台湾淡水码头的情人桥。里约热内卢海韵。色达仍保留着很多原始的景色。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和之前的一天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年、月、日,大大小小的节庆和纪念日,生命因为这些刻度而变得可以丈量,充满意义。新一
-
黑龙江十大最具人气湿地揭晓,万顷湿地任你游!
摘要:小编带你领略一下2017年度黑龙江十大最具人气湿地的风采!广袤的黑龙江,星罗棋布的大小湿地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到底哪里是旅游者心中的黑龙江省十大最具人气的湿地呢?2017年6月9日,首届中国旅
-
一路“醉”行五花山
秋风渐起,秋意渐浓,当南飞的大雁把悠长的鸣叫遗留给北方的高山和原野时,好像是一瞬间的事儿,秋天长出了金色,携带着野菊花的幽香次第绽放,宣告着秋天来了!北方的秋天短暂而绚丽,在这个最美的季节里想要抓住最
-
春去夏来:2018百佳避暑小镇榜在京发布
图:黑龙江红兴隆垦区避暑小镇集群一角(文/彭洁锞)5月6日,是24节气立夏日,标志着又是一年一度春去夏来,大多数城市酷暑天气渐行渐近。 第七届(2018)百佳避暑小镇榜,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镇工
-
朱虹 山水旅游:俊伟诡特与扬优成势
山水旅游是以山水为载体,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旅游设施为必备条件,以游客观光揽胜、寻幽探密、休闲度假为主要形式的基本旅游业态。江西具有发展山水旅游的独特资源条件。唐代诗人李白曾这样赞颂江西
-
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在港向全球发布
(文/杨阳、林芝)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由桂强芳全球竞争力研究会(CICC)、香港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GA)联合研究评价完成的"桂强芳榜:第十五届(
-
强芳传全球:第十六届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行榜
文/袁应林、徐海源、杨阳3月23日,为纪念第59个世界气象日,由桂强芳全球竞争力研究会、香港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院、香港《中国城市》杂志社、香港亚太环境保护协会、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联合研究评价完成的